GB2312-80是中国国家标准《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》的编号,它规定了用于信息交换中的汉字编码方案。GB2312-80主要用于简体汉字的计算机编码,是早期中文字符编码标准之一。它的应用范围广泛,包括计算机、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,便于简体汉字的输入、存储和传输。
GB2312-80 编码表包含了大约 6,763 个汉字和符号,分为两个部分:
GB2312-80 使用了两字节(16位)的编码方式,其中每个汉字占用两个字节,范围从 0xA1A1 到 0xFEFE。字符集的编码分为两大区域:
区位码是 GB2312-80 编码中的一种编码方式,表示汉字在编码表中的位置。GB2312-80 的区位码通过将字符在表中的行号和列号组合成两字节来表示。
例如,字符“中”在编码表中的位置是: - 区号:1 - 位号:32
因此,"中"的区位码就是 "1 32"。
在 GB2312-80 中,所有汉字的位置都由一个区位码来表示。通过区位码,能够快速查找和定位汉字。以下是部分区位码表的示例:
| 字符 | 区号 | 位号 | 编码 | |------|------|------|------| | 中 | 1 | 32 | A1B2 | | 国 | 1 | 40 | A1C8 | | 人 | 1 | 33 | A1B3 | | 汉 | 1 | 41 | A1C9 | | 字 | 1 | 45 | A1CD | | 语 | 1 | 44 | A1CC |
GB2312-80 汉字编码表广泛应用于中文信息处理和传输中,特别是在早期的计算机和通讯系统中。尽管现如今 Unicode 编码已经成为国际标准,GB2312-80 在历史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,它为后来的 GBK 和 GB18030 编码提供了基础。
尽管 GB2312-80 编码标准在今天已经逐渐被更加完整的编码系统(如 Unicode)所取代,但它在中国信息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通过这个标准,简体中文的输入、存储和交换变得更加高效和普及。如今,GB2312-80 仍然是了解和研究中文字符编码演变的重要参考之一。